
文丨王东江
点击音频收听《都拉塔的树》,伊犁日报诗画伊犁,7分钟
对地域广阔的新疆而言,都拉塔只是偌大宣纸上一个微小的点。然而这个点却是绿色的,不是那种似有似无的淡绿,而是一种醒目的浓绿。都拉塔是一个边境口岸,数十年前,这里还是“地上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,十里无人烟”的荒凉景象,直到一群建设者肩扛铁镐、手持铁锹来到这片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,他们住帐篷、冒风沙、顶烈日、战严寒,一锹一镐,伴随着机器的“隆隆”声,不毛之地有了声音和炊烟。都拉塔缺水、土层薄,要种活一棵树无比艰难,所以这里的人们一直把植树当作大事来对待。无水,埋管引水;无土,远处调土。都拉塔人懂得一个道理,“城是树的依托,树是城的灵魂”,多活一棵树,就多一片绿荫;多一片绿荫,就会多一分生机、多一分活力。
在都拉塔的主干道迎宾路上,我认识了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,他叫别克,是环卫工人,专事修剪树木。别克手持一把特大号剪刀,剪刀刃有一尺多长,像极了武侠剧里的某种兵器。剪刀在他手里好像长了眼睛,所经之处,苗木变得整整齐齐、模样秀美,我刚想夸他几句,诸如技艺高超之类的赞誉之词时,他已经走到前面去了。在他的身后,苗木焕然一新,别克远去的身影在我眼里渐渐高大。
在都拉塔,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绿来自街道两旁的树木。那些绿荫匝地的树尽管种类不同,可是这一棵与那一棵关系密切,他们手挽手、肩并肩,或交头接耳,或耳鬓厮磨,有的像一对夫妻,有些又像是远房亲戚。在口岸管委会门口至文化活动中心拐弯处,有一棵杏树和一棵苹果树,枝和枝交集、叶和叶相聚,携手揽腕,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。去年秋天苹果成熟的时候,我摘下一枚尝了尝,怪哉,竟从苹果的脆甜里品出了杏子的酸甜,一种交叉的味觉迅速在舌尖上开出一朵硕大的幸福花。

都拉塔大酒店和边境派出所之间有两排榆树。春天,榆叶总是早于其他树木萌芽,到了惊蛰,榆树已是一身蓊郁、一副吉祥富贵的模样,把都拉塔装扮得生机勃发、春意盎然。春分刚过,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便挂满枝头,初始鹅黄,稍后泛绿,继而转白。榆钱口感淡甜、滑爽,据说还有健胃和脾、安神助眠、止咳化痰的药用功能。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,对高脂肪高热量的大鱼大肉失去兴趣,一些绿色无污染的野菜倒是深受欢迎。在这个春天的榆树下,我遇到一对正在采撷榆钱的中年夫妇,他们是从河南南阳来此地探亲的,儿子儿媳在货场打工。“没想到戈壁滩上还有榆树,榆钱长得这样鲜嫩,这也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都拉塔的印象。”你看,一棵树把一个人多年的认知倾覆了,一棵树的意义是多么重大。
都拉塔的路有多长,树就有多远。那些不同种类的树,浅绿的透着亲切,深绿的透着凝重,浓绿的透着威严,组成一幅深深浅浅、浓浓淡淡的都拉塔风情画。在清晨或者傍晚,幸福的都拉塔人就在画中徜徉,呼吸清新空气,欣赏身边美景,此刻,他们的瞳仁是绿色的,肺是绿色的,更重要的,他们的希望也是绿色的——青春勃发的都拉塔正借着好政策的东风,大力发展,向世人展示出巨大的潜能与美好前景。
树下漫步,摘下一片树叶仔细端详,我感觉那浓绿的颜色里似乎有丝丝殷红的成分,那是每棵树身上都流淌着都拉塔人的心血和汗水。
一个地方被人记忆或者忘却的东西有很多,但浓荫遮天的树是无论如何不能从记忆中抹去的,因为树是一个地方的精神、一个地方的灵魂。
都拉塔的树尤其如此。

作者简介:王东江,新疆作家协会会员,在《文艺报》《中国艺术报》《北京文学》《大地文学》《星星诗刊》《散文百家》《小小说月刊》《散文诗世界》《回族文学》《伊犁河》《牡丹》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若干。就读于鲁迅文学院32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。现为察布查尔县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队员。
朗读者:马向红

马向红,伊宁县文学作品朗读艺术学会会员,用声音传递诗韵之美、用热情拥抱生活!
来源:伊犁日报诗画伊犁
监制:刘冰审核:杨林责编:蔡立鹏编辑:顾雪祖木拉提·阿扎提地丽娜·巴吐